冉庄地道战博物馆与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一个景点吗

一、冉庄地道战博物馆与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一个景点吗

冉庄地道战博物馆与冉庄地道战遗址是在一个地方,都在冉庄,大小范围不同,侧重不同,遗址面积大,纪念馆是专业的陈列展示。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位于清苑县冉庄村南九龙桥西南侧,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其中展厅1800多平方米。纪念馆供游客参观的主要内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

二、保定旅游

保定白洋淀 白洋淀位于北京、天津、保定三地之间的安新县境内,距京津各140公里,距保定45公里,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淀内沟渠纵横,共有 146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白洋淀是众多淀泊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故以此命名。 保定满城汉墓 乍一听“满城汉墓”有点耳生,但一提起“金缕玉衣”知道的人可就多了。满城汉墓位于满城县城西南约 1.5公里处陵山主峰东坡,距保定20公里,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陵墓 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清苑县冉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冉庄人民为打击敌人应运而生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曾多次有过关于“地道战”的描述。 保定狼牙山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保定易县城西南40公里处。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天,故名狼牙山。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均为峭壁悬崖,山势险峻,东、南两面稍缓,各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主峰 保定涿州影视城 涿州影视城位于河北涿州市,距北京仅54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曾先后拍过《唐明皇》、《三国演义》等数千部影视剧。 影视城分为外景区、内景区和传统民居区三部分。 保定野三坡 野三坡是一处新兴旅游区,位于河北省保定涞水县境内,总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风景以天然的山水泉洞、林木花草为主。这里距北京仅100公里,是近年来京城郊外游的热点。 保定古莲花池 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中心,始建于元朝初年(1227),原名香雪园,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莲花池以池水为主体,周围建有小巧别致的亭台,于古色古香中尽显玲珑精细 保定聚龙洞 灵山聚龙洞位于保定曲阳县灵山镇东北2公里处的莲花山脚下。由于该洞洞体酷似一条长龙,洞内景观又多为龙状,故取名聚龙洞。聚龙洞分为猿人古洞、聚龙大殿和地下迷宫三部分,现以开发面积4万平方米,约长2000米 保定涞源风光 华北平原西部山区,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大山脉首尾相会的地方,是一块山间盆地,盆地中间有座小城,小城中有泉水涌溢,汇聚成流,荡荡远去--这就是拒马河,拒马河古称涞水,小城因而名为“涞源”。 保定乌龙沟 乌龙沟位于河北涞源县35公里处。乌龙沟原名五龙沟,是因沟北有5条曲折的黑石线而得名。乌龙沟关关城西靠山崖,三面环沟,城全部用条石砌筑。 这里有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的明长城。 保定大慈阁 大慈阁位于北大街南端,又名大悲阁,是全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筑。其始建年代,据《保定府志》载,宋淳右十年(1250年)大慈阁为蒙古河北东西路都元帅张柔所建。现在的大慈阁是清代乾隆年间被焚后多次 保定鸣霜楼 鸣霜楼位于市中心,俗称钟楼。明宣德年间重建,亦称宣德楼。成化年间修葺时曾改名轩云楼。鸣霜楼重檐两层,歇山布瓦顶,座北向南建在高大的砖台基上,周围砌女儿墙,雄伟壮观。楼上层悬挂铁钟一口,高2.55米 ... 保定战国城 易县位于保定西北部,地处于京、津、保金三角地带。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70公里,石家庄200公里,交通便利,112国道、京广西线横穿境内。全县面积2534平方公里,人口54万。 易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 保定直隶总督署 保定直隶总督署位于市中心裕华路,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清雍正八年正式更名为直隶总督署,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总督衙署建筑群,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督署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 风景好的 就属野三坡 白洋淀 阜平天生桥瀑布 狼牙山了

三、求一篇冉庄地道战的作文350字左右

 

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冉庄距保定市30公里。在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和日伪军展开神奇的地道战,曾获“抗日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冉庄地道以该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2.25公里,还有南北地道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5公里。

地道构造复杂,设计巧妙,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战斗人员休息室,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在地道总指挥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井,井上设置翻板,敌人万一进入地道,踏上翻板,就会落井毙命。地道与水井相通,水井既是地道的通风口,又解决了民兵和群众的用水。

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样,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些则利用牲口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他们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村里要道口的房顶上,建筑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上修建了地平堡。还利用小庙、碾子、烧饼炉、墙角等地形、地物,修筑了一些工事。地道和地面工事相配合,各种火力相交叉,构成密集的火力网。

抗战期间,冉庄的民兵和群众,充分利用地道,配合我军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成为冀中地道战的一面红旗。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冉庄地道遣址的保护十分重视,建立了地道战遣址纪念馆,维修和加固了部分干线地道和高房、小庙、烧饼炉等工作,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地道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