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天坑群的交通信息
大石围天坑景区座落在乐业县同乐镇境内,离百色200公里,车程3.5小时。
景区离乐业县城23公里,车程30分钟。
1、自驾游路线:
① 自驾车线路(东面方向):
广东方向的游客可沿肇庆---梧州---南宁的路线进入广西(梧州---南宁403公里),至南宁后转上南百高速公路至百色(南宁---百色198公里),百色到乐业200公里,3.5小时。
② 自驾车线路(西面方向):
云南方向的游客可沿文山至百色的线路,经富宁至百色高速公路(百罗高速)至百色,百色到乐业200公里,3.5小时。
③ 自驾车线路(北面方向):
贵州方向的游客可沿兴义至隆林,隆林至百色公路到达百色。百色到乐业200公里,3.5小时。
2、自助游线路:
全国各地的游客均可以通过铁路、公路等多种方式到达百色,建议先到大王岭漂流,然后晚上住百色,第二天一早从百色市汽车站搭乘到乐业。百色到乐业200公里,3.5小时。快班50元,普通班45元。 在乐业县城内坐三轮摩托车,一般只需要1元钱。去各景区的大都是中巴。乐业的出租车在县城内单程一律为3元,如游客需百色乐业天坑景观要包车到景区的话,价钱就由游客和司机商量了。 休闲度假型路线 第一天:南宁出发,抵达百色用午餐后前往乐业县城。途中游览凌云茶山。住乐业县城。
第二天:乘车前往大石围景区,登西峰观赏大石围风光、走穿洞大石围感受地球心脏的跳动、游览罗妹莲花洞品味世界上最大的莲花盆群。住:乐业县城。
第三天:乘车前往布柳河,乘竹筏泛舟布柳河风光,观赏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仙人桥奇景。返回县城。住:同上
第四天:前往百色市区,午餐后返回南宁。 专业探险型路线 第一天:南宁出发,午餐于百色。下午抵达乐业县城。检查或领取技术装备,做适应性训练或培训。住:乐业县城。
第二天:前往大石围大本营。探险活动时间为:上午09:00开始至下午17:30以前结束。返回县城。住同上。
第三天:熊家峒探险。住县城。
第四天:返回南宁。
谁了解黑衣壮?当地旅游怎么样?
我个人多年的采风观察发现,壮族服饰目前仍相对保留传统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浓,以蓝、黑两色为主色。桂西北的巴马县壮族妇女服饰,其色彩以蓝、白色为主色调,与那坡黑衣壮人服饰形成鲜明对比。那坡黑衣壮男女老少身上,很难找到白色或黄色、蓝色。桂西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穿衣、裤、外套黑色长裙,头戴黑巾,穿黑布鞋,从头到脚,均为黑色,加之人的肤色洁白纯净,形成黑白对比,相辅成统一的服饰美学整体。桂西南的大新县板价村的布侬妇女服饰,亦别具特色:短衣、长裤裙,浅线花头巾、花鞋;镶金牙、戴银手镯等装饰。他们常在溪边唱壮欢,在家门前晒坪舂糯米糍粑,一派稻耕民族的鲜明形象及精神风貌。桂东北的龙胜壮族服饰,亦颇有特色,妇女戴花头巾,上衣是无领开胸衣,两只扣子,宽大滚花裤,穿布鞋。其他地区也有特色,如云南文山的壮族服饰,特点突出。壮族服饰的颜色,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这种主色调,如今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他们是自耕农服饰文化的活性形态。其他地域的壮人服饰,由于自耕农自足自给经济形态的衰落,转入现代的农耕技术与经济形态,自种自纺自织自制的经济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装的颜色取舍方面,趋于当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红色、白色、花色、黄色、青色、茶色等,这才出现所谓白衣壮、蓝衣壮、花衣壮之称。其实这是与经济基础形态紧密相关联的。由于在变化,穿黑衣的壮人,就显得特别奇特,引人注目,称之为“黑衣壮”。壮族是统一的整体,服饰不同是由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形成的现象。我个人以为,纵观整个壮民族的原生态审美,开始都从黑色主调审美观出发,以后才产生异化。要搜集、展示壮族的服饰特点及发展史,是需要作一番深入的考察与调研实践过程,特别是当代多元化文化的互相撞击形势下,经济及各种文化在互通、互动、互融,势不可挡。壮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特点能否保存、发展,变成一种既有传统元素,又有当代审美观的完美结合,重要的一点:不能割断传统,不能否定民族的历史创造,我们只能继承、吸收、创新再发展,形成不远离壮族母体文化、本土主体文化的新型服饰文化,展呈在新世纪民族之林的大舞台。创新再创造,博物馆提供了依据,即历史、传统,还要从民族的审美传统吸取其合理的成分。如今舞台上及礼仪场合出现的“饺子形”头饰,是硬壳两角尖尖翘上天,配有彩丝,这在劳动中,就失去了功能,只能作舞台装饰品,过于夸大了,就脱离了壮家作为稻耕民族的审美与实际需要。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壮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若以性别分类,分男服饰、女服饰;以年龄分类,分老年、中年、青年、幼年服饰;以身份分类,分村老、师公、么公、道公服饰;以礼仪分类,分平装(劳动装)与节日装等。各类壮族服饰都是壮族服饰文化的构成因素,一定要保护、抢救、搜集、整理,为壮族服饰新的进步打下传统基础。在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形势下,壮族服饰应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境界,做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功能。任何文化的创新,都要从民族的传统、心理、审美、哲学等内涵出发,切忌主观臆造。只有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服饰文化观,才能让悠久的壮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真正成为壮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鲜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