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有什么地方好玩的

南江宾,北江滨……风景好。或者西湖也是一个类型的。

还有博物院。呵呵,个人觉得里面很不错。但是就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了。

宝龙城市广场也不错,底下一层有游乐场就是和以前先施的欢乐天地差不多,玩的项目挺多的。里面还有很多店铺,女生不是喜欢逛街么?里面什么都有,你可以买点小饰品送人家。逛完可以在里面吃饭。饭吃完可以去五楼的金逸电影院看电影。那个电影院环境非常非常好!!!女生绝对喜欢。我和我同学去了几次,都感觉非常好。

步行街一带小店小吃也很多,但是个人感觉档次不高,也不是很卫生。

补充一下,宝龙里无论吃的还是买的选择面都很广。里面餐厅环境都不错,而且一般还是可以消费得起的。

历史文化】

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秦置闽中郡。福州历为汉闽越国都,三国建安郡、晋安郡,南朝晋平郡、闽州、丰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五代闽王都长乐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为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驻地、福建省省会、闽侯县治。1933 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旋废。1946年正式设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历次考古调查和发掘,福建省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以百计,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以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遗存最为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隶属于周朝,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建州的州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开平元年 (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东都”。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南宋绍兴之后,金兵猖獗,中原涂炭,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南宋末,益王赵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为我国培养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军将领英才。

福州民风淳朴、文化昌盛,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早在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传播中原文化。唐开元年间,福州就设立书院庙学。韩愈曾称道:“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为发达,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当时,福州开设的巢经楼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石鼓书院亦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明清以来,福州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名人灿若繁星。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福州籍进士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县曾七年蝉联“三状元”,宋嘉定元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为榕籍人士,都被誉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目前,福州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有50余人,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

【自然地理】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邻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宁德市区,南连莆田市,陆域总面积12152.5平方公里。

地形:福州市区所在地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福州是矿产资源丰富,叶腊石、花冈石、硅砂等非金属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地位。

森林资源:全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地热:全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

海洋: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江阴岛、琅歧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农作物一年三熟,盛产稻、麦、油菜、甘薯。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多种,陆生动物属保护和禁僭的有20多种。

气候:福州气候福州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冬短夏长,温暖湿润,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 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 24~29℃。年相对湿度约77%。近年来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福州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偏南风为主, 7~9月是台风活动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地方文化】

福州地区通用福州话,福州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划代表性方言。在今福州市所属的5区2市6县通行,今宁德地区所辖的2市5县也能听懂。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

福州近现代名人辈出,有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文学家高士其、数学家陈景润、国府主席林森、文学家郑振铎,化学家侯德榜,文学家冰心,华侨领袖黄乃裳等,举不胜举。仅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 人,其中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州府的前列,近现代名人灿若繁星,举不胜举。福州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

市标——“三山一水”雕塑: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市树——榕树:福州植榕,古已成风。特别是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满城绿荫,暑不张盖”,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称。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福州城区现有古榕树近千株。位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这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树高20 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蔚为壮观。相传,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这株榕树。每当春回大地之时,古榕约有一半树冠首先萌芽,待老叶子逐渐落光,另一半树冠则新叶初萌,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象。

市果——福桔: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且皮薄、色红、汁多、味甜,风味独特,称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岁末,福州风俗以“红”见好,且“桔”与“吉”音似,所以成为民间吉祥物和贺年赠品。

市花——茉莉花: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茉莉花每年暮春初夏开花,有单瓣、重瓣、单叶、复叶之分。花色有红白两种,以白花为主。茉莉花花香清雅,可用于制作茉莉花茶、提炼香料等。

民间工艺品——“福州三宝”、“榕城三绝”: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

软木画,以质地松软的栓树皮为材料,经手工精雕巧镂,制成山水、园林、花鸟等图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纸伞,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观赏效果。

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牛角梳,造型美观,结实耐用,温润而不挂发,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深受海内外宾客的喜爱。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素有盛名。闽菜之首佛跳墙,原料珍贵,制作讲究,汤浓味厚。鸡汤氽海蚌,制法独特,汤清味醇,清新靓丽,号称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香芋鸭等福州名菜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按制作原料分类,可分为米类、粉类、淀粉类、干果类、肉类和海鲜类等,尤以米、豆、糖为主要原料的最为著名。春节期间的红、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近年来,福州聚春园大酒店的“太极芋泥”,安泰楼、美食园的“锅边糊”、“肉丸”、“鱼丸”、“扁肉燕”等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民俗演变于交替中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州风俗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到了近现代吸收融汇海外文化习俗。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户。

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影响较小。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我们一方面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一方面又为下一代人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当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也不断产生。我们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鸭蛋与 “压乱” 谐音,故福州人 称它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 庞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爱莫能吞 。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泊来节入侵传统节。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 等进口节 大有成为都市新潮之势。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此外,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饭店拟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们的心。

“长一位”要转正。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长一位” 转正了。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头人” ;按年龄、辈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 中” 一位 ,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传统宴会有“ 挟酒包” 的习俗,即设宴者除让宾客吃得又饱又醉(福州俗)外,还让你带一大包酒包回去,让父母或妻儿共享,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但在有钱日日节(福州俗语)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赘,带回去也没人吃,只好倒掉。为此人们想出许多改革的办法,先以铝桶、保温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里此类酒包成灾。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废,无奈之下,只好以现金回扣代之。现在赴婚庆喜宴,你送了大红包,东家回你小红包,内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旧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装入口袋的“ 酒包”,何乐而不为?凡此种种,许多新民俗正在代替旧民俗,出现了新旧民俗互相交替、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带有革新意义的内容。

闽都文化四大品牌

福州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和渊源流长的历史底蕴,塑造了福州人民顺势有为、爱拼会赢、豪爽义气、恋祖爱乡的优良品质,形成了具有开放博大、兼容并蓄等海洋文明显著特征的城市人文底蕴,孕育出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

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其兴办的40多年里,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为载体。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寿山田黄石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

如果你体能不错的话,可以考虑去鼓山,不用门票,风景很不错。市区的话就是于山,就像一个小城堡,非常适合谈恋爱啦。逛街的话,可以去三坊七巷,不过现在很多什么什么名人故居要收门票了。还有乌山,长乐的海滩,应该蛮有情调的。

希望对你有用,祝你玩的开心!

[

市区

]:

林则徐纪念馆

鼓山

左海

[

台江区

]:

步行街

[

琅歧

]:

琅歧旅游度假区

[

晋安区

]:

玉佛寺

林阳寺

[

闽清

]:

水口电站

[

马尾

]:

罗星塔公园

马尾造船厂

[

福清

]:

石竹山景区

[

长乐

]:

显应宫

[

永泰

]:

青云山神谷景区

[

连江

]:

青芝山风景名胜旅游区

[

罗源

]:

圣水寺

[

平潭

]:

石牌洋

这里都很玩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