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隋唐时期的教案

一、历史隋唐时期的教案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案在历史学界备受瞩目。教案作为一种记录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文献形式,在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隋唐时期的教案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教育现状,更展现了古代教育的方式和理念。

隋唐时期教案的意义

隋唐时期的教案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于研究古代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隋唐时期的教案记录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研究古代教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分析教案中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教师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他们是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以及他们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是什么。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还原古代教育的真实面貌。

其次,隋唐时期的教案展示了古代教育的方式和理念,对于研究教育史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研究教案,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教育的特点和特色,比较古代和现代教育的异同,对于推进现代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隋唐时期教案的特点

隋唐时期的教案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 注重基础教育:隋唐时期的教案中多数以基础教育为主,如《文鉴通义》、《千字文》等。这些教案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通过反复习写、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字、词、句的书写能力和记忆能力。
  • 重视礼仪教育:隋唐时期的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和道德修养,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教案中。例如,《仪礼》、《周礼》等教案中有许多关于礼仪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礼仪的重要性和正确的行为规范。
  • 内容丰富多样:隋唐时期的教案内容十分丰富多样,包括文学、历史、地理、音乐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这些教案既注重学习传统文化,又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 关注实用性:隋唐时期的教案非常注重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教案中的教学内容都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力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实践能力。

隋唐时期教案的影响

隋唐时期的教案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案的出现促进了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系统化。隋唐时期的教案内容较为规范,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教学,使教育内容能够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提高了教学质量。

其次,教案的传播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隋唐时期教案的出现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标准化,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并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资源,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最后,教案的保存丰富了教育史的研究。隋唐时期的教案作为古代教育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教育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教案的保存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教育史的研究。

结语

隋唐时期的教案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案记录了当时的教育现状,展现了古代教育的方式和理念,对研究教育史具有重要作用。隋唐时期教案的特点和影响也为我们了解和推进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二、隋唐时期的南京?

隋平毁建康,“六代豪华,春去也”,当年名都,惟见衰草寒烟。

隋王朝还将六朝建康的京畿八县尽行省并,归为江宁一县,统于蒋州。蒋州自身也只是当时一个二级地方政区,治所就设在石头城这个军事城堡里。立都于北方的唐代中央政权,对南方前朝旧都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敢小视,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手段压低和控制,使古城南京备受冷落。虽然如此,金陵仍是农耕发达、商业兴旺之地。唐人诗句,每每反映出这一派经济繁荣景象,李白笔下的“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杜牧描绘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生动写照。

三、隋唐时期的特征?

隋唐时代的特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生产力得到发展,民族交往频繁,中外经济交往频繁。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末大乱严重分裂,经过九年的.统一战争唐朝建立。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四、隋唐交替时期?

1、统一条件:

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隋的建立和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自东晋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建全国大一统。

3、科举制:

隋文帝首创,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1905年被废除。目的:选拔人才,巩固统治。作用: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4、大运河的开凿:

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0多千米,沟通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长江、淮水、钱塘江)。

作用: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5、隋的覆灭:

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如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等,劳役、兵役扰的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6、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都城长安。

7、隋唐政治新格局:

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五、隋唐时期时间?

隋唐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之一。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末大乱严重分裂,经过九年的统一战争唐朝建立。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中文名

隋唐时期

外文名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简称

隋唐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长安、洛阳

六、隋唐时期美术教学反思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美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美术教育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本文将对隋唐时期美术教学进行反思和探讨。

美术教学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美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绘画技巧方面,教师们注重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表达和构图的规划。通过反复的实践,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这些技能,并在实际绘画中得到运用。

在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隋唐时期的美术教学强调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们教导学生要用心观察大自然的美,学习从中吸取灵感和创作灵感。他们还会鼓励学生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美术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隋唐时期的美术教育教材丰富多样,内容涵盖了绘画技巧的讲解、艺术欣赏的指导以及名家作品的学习。这些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问题与不足

然而,隋唐时期的美术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美术教学过于注重技巧的训练,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在练习中虽然可以掌握绘画技巧,但在实际创作时却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这使得学生的作品缺乏个性和深度。

其次,美术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但对于艺术理论的探讨和学习比较薄弱。学生只注重技巧的掌握,缺乏对艺术背后意义和思想的理解和探索。

此外,美术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技巧水平和作品的形式美为主要考核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培养。这种评价体系容易使学生们陷入技艺的泥淖,而忽略了他们的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反思与改进

针对隋唐时期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并进行改进。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在绘画技巧训练的同时,教师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和提供更多的启发性素材来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要完善教材内容并注重理论学习。教材应该增加艺术理论的讲解,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教学内容也需要增加艺术欣赏的环节,帮助学生培养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最后,要改革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力的培养。评价体系应该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鼓励学生从个人观点和独特的角度进行创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结语

隋唐时期美术教学在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但隋唐时期的美术教学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通过对美术教学的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艺术素养,为中国古代美术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七、隋唐时期的送客礼仪?

 

一、当客人表示要走时,应婉言相留,希望其多坐一会儿。不过,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强行挽留,以免贻误他们的工作、生活或学习的安排。    

二、客人提出告辞后,应等其起身,自己再起身相送,不可当客人一提出要走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摆出送行的姿态。    

三、送客时,应该和家人一起把客人送出门口并说“再见”。如果是夜晚,还应打开门灯,或者提上手电,直到将客人送上车。不可刚和客人道别,马上就转身进门,更不可客人后脚刚跨出门槛,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这些都是非常失礼的。    

四、对待长辈和年老体弱的老人,还应视情况需要,帮助其下楼上车,再与之道别。    

五、客人来访,常常会带些礼品来。对此,送客时应再次表示谢意,同时最好回送一些礼物给客人。    

六、客人告辞时,倘若自己正忙于要事而实在无法送行时,应向客人有所说明,表示歉意。要是客人表示告辞时,自己一声不吭或无所表示,不管再有多少理由,都是失礼的。    对待恩人贵人、文明文雅的人,做到有礼貌是比较容易的;对待粗鲁野蛮的人、来者不善的人,做到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不仅需要礼仪和礼貌,更需要宽容和智慧。

八、周隋唐时期的皇帝?

北周皇帝世系

周孝闵帝宇文觉:557年在位,被权臣宇文护拥立和废黜。

周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 被权臣宇文护拥立和毒死。

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572年,诛杀权臣宇文护。577年,灭北齐统一北方。

周宣帝宇文赟:578—579年在位。579年,退位为太上皇,在幕后掌控朝政。580年驾崩。

周静帝宇文衍:579—581年在位,被隋文帝杨坚废黜。

隋朝皇帝世系

隋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589年,灭南陈统一南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隋朝实现强盛,史称“开皇之治”。

隋炀帝杨广:又称隋明帝,604—618年在位。617年,被隋恭帝遥尊为太上皇。618年,被宇文化及弑杀。

隋恭帝杨侑:617—618年在位,被唐高祖李渊拥立和废黜。

隋帝杨浩:618年在位,被宇文化及拥立和毒杀。

隋皇泰帝杨侗:618—619年在位,被王世充拥立和废黜。

唐朝皇帝世系

唐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玄武门之变后退位为太上皇,635年驾崩。

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唐朝实现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唐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在位期间开疆拓土,使唐朝的疆土扩张到极限。

周帝武则天:683—690年掌握实权,先后废黜两个儿子唐中宗和唐睿宗。690—705年在位为大周女皇帝,神龙政变后退位为则天大圣皇帝,几个月后驾崩。

唐中宗李显:683—684年第一次在位,被母亲武则天废黜。705—710年第二次在位,放纵韦皇后乱政。

唐殇帝李重茂:被韦皇后拥立为皇帝,710年在位。唐隆政变后被废黜,714年去世。

唐睿宗李旦:684—690年第一次在位,被母亲武则天废黜。710—712年第二次在位,放纵妹妹太平公主专权。712年,退位为太上皇。716年驾崩。

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713年,清除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掌握实权。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唐朝实现全盛,史称“开元之治”。755年,安禄山叛变。756年,长安失守后退位为太上皇。762年驾崩。

唐肃宗李亨:756—762年在位,放纵宦官李辅国干政。

唐代宗李豫:被宦官李辅国拥立为皇帝,762—779年在位。763年,平定安史之乱;同年,为躲避吐蕃大军,放弃长安,东逃陕州。

唐德宗李适:779—805年在位。783年,为躲避藩镇叛军,放弃长安,西逃奉天。

唐顺宗李诵:805年在位,任用王叔文变法,触犯宦官的利益,被宦官俱文珍等强迫禅位给儿子唐宪宗,退位为太上皇。806年驾崩。

唐宪宗李纯:被宦官俱文珍等拥立为皇帝,805—820年在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平定藩镇,中兴唐朝,史称“元和中兴”。820年,被宦官陈弘志等杀死。

唐穆宗李恒:被宦官梁守谦等拥立为皇帝,820—824年在位。

唐敬宗李湛: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皇帝,824—826年在位。826年,被宦官刘克明等杀死。

唐文宗李昂: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皇帝,826—840年在位。835年,甘露之变爆发,被宦官仇士良等挟制,此后形同傀儡,抑郁而终。

唐武宗李炎:被宦官仇士良等拥立为皇帝,840—846年在位。在位期间任用宰相李德裕处理朝政,中兴唐朝,史称“会昌中兴”。

唐宣宗李忱:被宦官马元贽等拥立为皇帝,846—859年在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收复河湟,中兴唐朝,史称“大中之治”。

唐懿宗李漼:被宦官王宗实等拥立为皇帝,859—873年在位。

唐僖宗李儇:被宦官刘行深等拥立为皇帝,873—888年在位。800年,为躲避黄巢大军,放弃长安,西逃成都,直到885年才重回长安,不久被宦官田令孜等劫持到凤翔。886年又被宦官田令孜等劫持到兴元,887年回到凤翔,888年重回长安,患病而终。

唐昭宗李晔:被宦官杨复恭等拥立为皇帝,888—904年在位。900年,被宦官刘季述等废黜为太上皇,901年,宰相崔胤诛杀刘季述等,使唐昭宗复位。不久,宦官韩全诲等又劫持唐昭宗投奔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直到903年宣武节度使朱温打败李茂贞,逼李茂贞杀死全部宦官,唐昭宗才重回长安。904年,被朱温强制迁都到洛阳,沦为傀儡,很快又被朱温杀死。

唐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被朱温拥立和废黜。

九、隋唐时期的反叛势力?

隋朝末年,全国性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大反王割据一方,沉重打击了隋朝的统治,李渊也趁机在晋阳起兵,最终李世民击败各大割据势力,平定天下,现来看看当时有哪些与李世民争夺天下的割据势力。

一、王世充

王世充,字行满,自小喜好经史和兵法,开皇年间,至兵部员外郎,大业年间,至江都宫监,深得隋炀帝信任,后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以及河南山东一带民变,奠定其在河南地区的势力,曾带军到雁门勤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杀,他与元文都、卢楚等拥立越王杨侗为帝,后大破李密,招降瓦岗众将,武德元年(619年)废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年号“开明”,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同年七月,王世充被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二、窦建德

窦建德,世代务农,早年任里长,为人豪侠。大业七年(612年),隋炀帝募兵征讨高句丽,窦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协助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起兵反隋,之后投靠高士达,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后自立为帝,国号“夏”,称雄河北,武德四年(621年)五月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七月,处死于长安。

三、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 官宦世家,皇帝姻亲。父亲宇文述,北周时袭父爵为上柱国,封为濮阳郡公,开皇年间任右卫大将军,后依附晋王杨广,助其夺取太子之位,深得隋炀帝信任,任丞相。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兵变,弑杀隋炀帝,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次年被窦建德击败并擒杀。

四、李密

李密,字玄邃,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生于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李密不得已杀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得越王杨侗招抚,与宇文化及的战争中元气大伤,被王世充击败,率领瓦岗军归附李唐,后又叛唐自立,武德二年(619年),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五、刘武周

刘武周,祖籍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隋朝末年率先起兵,依附突厥,图谋帝业,后占据有充足粮草的晋阳,攻陷河东大部地区,后与李唐王朝交战,大破齐王李元吉,但不久被李世民击败,刘武周放弃并州,投奔突厥,武德三年(620年),被突厥杀害。

六、萧铣

萧铣,西梁宣帝萧詧曾孙,安平忠烈王萧岩之孙,安平文宪王萧璇之子。大业元年(605年),萧铣的姑母被隋炀帝册立为皇后,即萧皇后,萧铣任罗县县令,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在罗县起兵,自称“梁公”,同年十月,自称“梁王”,武德元年(618年),在岳阳称帝,国号“梁”,年号“鸣凤”,雄踞南方,武德四年(621年),萧铣兵败李唐,后押往长安斩首。

七、薛仁杲(gǎo)

薛仁杲,祖籍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薛举长子,薛仁杲骁勇善战,号称“万人敌”。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仁杲与其父薛举起兵,占据陇西,同年七月,薛举称帝,立薛仁杲为太子。武德元年(618年),薛举去世,薛仁杲继位,同年十一月,薛仁杲在浅水原之战中被李世民击败,被押送长安斩首。

八、刘黑闼

刘黑闼,贝州漳南县(今河北故城东北)人 ,以骁勇多谋著称,年轻时与窦建德为好友,后参加瓦岗军,李密兵败后,为王世充俘虏,后逃回河北依附窦建德,窦建德死后,刘黑闼召集窦建德旧部起兵,后自称“汉东王”,多次与李唐交战,被李世民打败,最后死于太子李建成的征讨。

九、李轨

李轨,字处则,甘肃武威人 ,出身豪望,为人机智多谋,能言善辩,又能赈济贫穷,被乡里称道,大业年间任武威郡鹰扬府司马。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占据河西,后众叛亲离,兵败李唐,武德二年(619年),被斩首于长安。

十、梁师都

梁师都,夏州朔方人,出身豪族,早年任隋朝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617年),杀郡丞唐世宗,联合突厥反隋,自立为帝,国号“梁”,年号“永隆”,突厥始毕可汗封他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他不断勾结和怂恿突厥南侵,后李唐基本平定天下,他势单力薄,贞观二年(628年),唐军压境,他被堂弟梁洛仁所杀。

十一、朱粲(càn)

朱粲,亳州城父(今安徽亳州)人,年轻时任县中佐吏,大业十一年(615年),趁乱为祸,起兵反隋,自称“迦楼罗王”,他为人非常残暴,他攻打下来的城池,多是抢劫一空,大肆屠城,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武德四年(621年),被李世民击败,擒杀于洛阳,他被斩时,围观的百姓争相用瓦石投击他的尸身。

十二、高开道

高开道,沧州阳信(山东阳信南)人,盐户出身,骁勇善战,隋末参加格谦领导的起义军,格谦战死,他在沿海聚集旧部,武德元年(618年),自称“燕王”,年号“始兴”,建都渔阳(今天津蓟县),武德三年(620年),接受唐朝北平郡王封爵,任蔚州总管,次年,复自称燕王,起兵反唐,武德七年(624年),其部将张金树反叛,高开道被迫自杀,部下尽数归降李唐。

十三、徐圆朗

徐圆朗,兖州(治今山东兖州)人 ,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攻占东平(今山东鄂城东),分兵略地,有众二万余人,后归附李密,李密战败后,降王世充,王世充战败后,降李唐,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死后,他与窦建德旧部共推刘黑闼再起,旋据地自称“鲁王”。武德六年(623年),与刘黑闼先后战败身死。

十四、林士弘

林士弘 ,江西鄱阳人,大业十二年(616年),率众起义,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杀隋将刘子翌,声势浩大,后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今南昌),年号“太平”,武德五年(622年),兵败于唐军,后病死,部属尽数解散。

十五、杜伏威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自幼家贫,与辅公祏是刎颈之交,后两人落草为寇,大业九年(613年),与辅公祏率众起义,大业十四年(618年),杜伏威向越王杨侗称臣,武德二年(619年),投降唐朝,赐姓李,次年击败李子通,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攻围洛阳,杜伏威遣兵助战。武德五年(622年),召杜伏威入朝,授杜伏威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武德六年(623年),辅公祏伪称接到杜伏威的命令起兵反唐,辅公祏兵败被杀,后辅公祏伪造的书信被发现,唐高祖李渊未辨真假便除去杜伏威之官,武德七年(624年),杜伏威于长安暴毙,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知杜伏威是冤枉吃的,为其赦免平反。

十六、李子通

李子通,东海丞县(今山东枣庄南)人,最初参加长白山(今章丘东北)左才相部起义军,因待人宽厚,人多归附,后遭左才相猜忌,于是率众南渡淮水与杜伏威合兵,不久又与杜伏威决裂,进据海陵(今江苏泰州),自称将军,大业十一年(615年),自称“楚王”。武德二年(619年),占据江都(今江苏扬州),自称皇帝,国号“吴”,年号“明政”,武德四年(621年),为杜伏威击败,被俘后送至长安,武德五年(622年),欲东山再起,于是逃脱南返,在蓝田被唐军捕杀。

十七、辅公祏

辅公祏,齐州临济(山东章丘西北)人,大业九年(613年),辅公祏跟随杜伏威亡命为盗,起兵反隋,武德二年(619年),辅公祏与杜伏威归附李唐,武德六年(623年),伪称接到杜伏威的命令起兵反唐,辅公祏称帝,国号“宋”,武德七年(624年),兵败被杀。

十八、沈法兴

沈法兴,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沈法兴于是以诛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拥兵六万,武德二年(619年),自称“梁王”,多次兵败,武德四年(621年),沈法兴走投无路,投江自杀。

除上所述,隋朝末年还有多股割据势力,但实力较弱,不足为患,这些割据势力有些被灭,有些归附,最后由李唐平定天下,开创大一统的“大唐王朝”。

十、隋唐时期的科举标准?

隋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使用的选官制度是对平民十分不公平的九品中正制。

由于隨文帝时奠定了科举制的基础,到了炀帝初年,“始建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新的选官制度。

隋朝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以后历代历朝沿用,并逐浙丰富完善。

科举的实质,是封建统治者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