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战国时期名臣名相谋士?
范睢,管仲,蔺相如,鲍叔牙,廉颇,赵奢,白起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武将和谋士有哪些?
武将
1 孙武
简介: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齐国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战绩:躲避七国战乱,由齐到吴,经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献兵法十三篇,被拜为将。跟伍子胥联手攻打楚国,在柏举之战中,以3万吴军大破20万楚军,创造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总评:孙武是兵学鼻祖,其军事著作流传2500年,被翻译成多个国家文字并被现代军事、企业经营管理所运用。
No.2 白起
简介:秦国著名军事家、统帅,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被誉为【战神】、【杀神】。
战绩: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鄢郢之战:攻陷楚国国都,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国士兵,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一生参加上百场战绩,从无失败,死在他手上的人超过100万,最有效消灭了敌国有生力量,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总评:白起一生参战无数,从无败绩,真正做到百战百胜。
No.3 王翦
简介:秦国人,著名军事家,秦灭六国最大功臣,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绩:攻破楚国都城邯郸,先后灭掉赵国、燕国、楚国,是秦灭六国的最大功臣。与白起相比,虽然没有斩杀那么多敌军,但是最终灭亡了3个国家,实现了秦国几代人统一中国的梦想。
总评:灭国之战中,以绝对优势兵力战胜对手,最有成果的军事家。
No.4 孙膑
简介:战国时齐国人,孙武后代,与庞涓同为鬼谷子门生,因庞涓嫉妒,孙膑受膑刑。著名军事理论家,统帅。著有《孙膑兵法》
战绩:田忌赛马助田忌获胜。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十几年后马陵之战再破魏军,计杀仇人庞涓。【精兵减灶】典故即出自马陵之战,军事著作《孙膑兵法》提出战术上贵在【势】,认为战争要占据主动和优势。另外提出持久战和歼灭战等著名军事理论。
总评:孙膑作为孙武后代,继承了孙武军事家的传统,提出了多个有着深远影响的军事理论,影响至今。
No.5 吴起
简介:战国时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改革家和统帅。
战绩: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最初在鲁国,因是他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鲁穆公不敢轻易拜他为将,于是发生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做了鲁国大将,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一战成名。后又到魏国,推行改革,实行【武卒制】,即常备军和雇佣军,帮助魏国打败了秦国,把秦国河西地区全盘收归魏国,魏国因此成为强国,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河西郡守。在河西共23年,进行了系统改革,军事力量也很强盛,与诸侯共有大小七十六次战争,其中六十四次全胜,对魏国的强盛做出了贡献。魏文侯死后,吴起在魏国受到排挤,去了楚国,刚开始任郡守,一年后楚悼王重用他为令尹,即宰相。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史称【吴起变法】,推行法治,废除了时代世袭的贵族制度。他同时整顿武备,四处征伐,向东打败了越国,向南战胜百越,北上帮助赵国打败了魏国,使楚国也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暴亡,旧奴隶贵族发动叛乱,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评:全才型人才,重点在改革方面。
No.6 李牧
简介: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军事家、统帅,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绩:李牧生涯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主要负责赵国北边边境抵御匈奴入侵,坚守数年边疆,创造多项戍边制度,匈奴进犯无一次得逞,后大破匈奴10万骑,使得匈奴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后在朝中任丞相,此时廉颇已走,赵奢、蔺相如已死,秦军大破赵军,斩首10万赵军,李牧带兵大败秦军。后王翦带兵攻赵,李牧防守一年,被秦军使用离间计,称李牧谋反,准备用其他人换下李牧,李牧为国家之大计,拒绝交兵权,仍然带领将士奋勇抵抗秦军,赵王等趁其不备,将李牧擒杀。
总评:李牧一生未尝败绩,最大的功绩在于抵抗匈奴入侵,创造多项防御匈奴的制度。在秦灭赵过程中跟廉颇一样采取防守策略,延缓了秦灭赵的步伐。
No.7 蒙恬
简介:秦始皇时期著名将领,蒙氏三代在秦国为将,属于名将世家,祖籍齐国。
战绩:秦灭六国中,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尊宠。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总评:秦灭六国时与王翦是同事,灭齐国。但其主要功绩在于率领部队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
No.8 乐毅
简介:战国时期燕国著名将领,统帅。
战绩:统帅燕、韩、秦、赵、魏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大获全胜,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齐国仅剩两座城池,使齐国几乎濒临亡国边缘,为燕国雪耻。
总评:其最大的特色是,总揽全局,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综合分析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制定适宜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指导方针,并根据战场情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
No.9 田单
简介: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统帅。
战绩:乐毅灭齐后,田单率领齐国残兵败将,发明【火牛阵】,以仅剩的两座城池为根基,离间乐毅,一举击败燕军,收复70余座城池,帮助齐国复国,后官至齐国丞相。
总评:田齐时代,齐国差点被灭,命悬一线,田单运用离间计和火牛阵这一创新军事战术,成功收复多座城池,帮助齐国复国是他最大的功劳。
No.10 廉颇
简介: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绩: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后再长平之战中成功防守3年,抵御住了秦军进攻,因赵国国力耗尽,赵王换下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赵国军队被白起大败,40万赵国军队被秦军坑杀。后廉颇又攻破燕国军队入侵,令燕国割5座城池求和。至赵悼王时,因不得志而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最后老死在楚国。
总评: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传为美谈,其最大的功绩在于长平之战成功防守住了秦军的入侵。至于长平之战该速战速决还是坚持廉颇的防守策略,赵国才不至于惨败,至今说法不一。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
1,管仲,辅佐齐桓公姜小白成为第一位诸侯霸主,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春秋。任齐相期间,提出“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文王举太公望而王、桓公任管仲而霸,可见管仲历史地位之高,后世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春秋战国排名第一,当之无愧。
2,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越国在被吴国打败之后,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一切条件以保全性命,陪勾践到吴国为奴三年,设计并导演出卧薪尝胆一事,成功骗过夫差留得勾践性命,三年期满,回归越国,在越国战败,国力最低谷的时期 建议勾践先抓经济,继而亲民,再重视军事训练以提高国防,一举击溃吴国。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最终抱得美人归去,成为后世谋士典范,汉初张良也是效仿范蠡才得以保全性命。
3,卫鞅,战国时期,以一人之力使得秦国变强,无敌于天下,立威于诸侯,东方六国报团取暖抗秦。秦国后世君主在此基础上,一统天下,建立秦帝国,开创两千年封建帝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
4,乐毅,以弱燕之兵,联合秦、赵、魏、楚,报强齐侵燕之仇,亡齐70余座城池,打的田齐几乎社稷不保,宗庙无存,从此再也无力争雄天下,燕国变得空前强大,西秦东齐二强并存局面自此不见,也算为秦一扫六合做出来贡献。
当然了,除此四人以外,出色人才还有很多,苏秦,张仪,吴起,孙膑,伍子胥等,都是出色的谋士,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在此不一一细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最著名的谋士分别是谁,为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涌现出了不少的名人异士。
大家都知道,秦最有名的“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
齐国有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二桃杀三士的“晏婴”,孟尝君及门客“冯谖”等。
晋国有假虞伐虢的“荀息”,助晋文公称霸,退避三舍的“狐偃”,城濮大战出谋的“先轸”等。
楚有“伍举、苏从”助王称霸,孙叔敖治理国家。
吴c有伍子胥,越有“范蠡、文种”。
鲁国有“曹刿”败齐索土地。宋有“目夷”劝襄公。
虞有明白唇亡齿寒的“宫之齐”。燕有献计招贤的“郭隗”。
三家分晋后;魏有“李悝、吴起、侯赢”,侯赢大家都知道,就是助信陵君盗得兵符,知道光有兵符还不行,又给派了大力士“朱亥”成功调动军队,解了秦军围邯郸之危。
赵有“蔺相如”毛遂。韩有“申不害、韩非子”。
三、如何自学春秋战国时期汉字?
春秋战国的时间跨度太大,不清楚你说的哪种。字比较多,结论直接看最后也好。
首先要说汉字的概念,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属于表意文字的语素音节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只代表语素,而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的文字系统;表意文字是文字萌芽时期的产物,是相当原始的,并不能用于记录语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画字。
汉字作为汉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发明的那天起,直到现在一直被中国人使用。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开端,所以我们通常说汉族有5000年文明史。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非常精确的数字。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达到惊人的85000字。
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其中异体字占比最多(一个字多种写法相互之间称为异体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下面说下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感觉跑题严重,但是不说又没有一个铺垫,简单说整个汉字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
比如说我们所知道的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仿宋、扁宋等。
放几个图看下
图片分别为月,中,门。
废话太多,了解完起源,可以看出这段时间上大致是大篆、籀文、小篆和六国文字。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那以主流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学习下小篆就可以了,没事自己写写也蛮陶冶情操的。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文字,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等。
小篆也称秦篆,相传为秦相李斯所创,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
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
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包拯)
篆书作为最早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篆书结字富有装饰性。篆书体划严肃,布白严谨,学习篆书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小篆的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等。
清钱泳《书学·小篆》曰:“学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所谓小篆是也。惜所传石刻惟有(泰山》二十九字,及《琅娜台》刻石十二行而已。”按语:《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为小篆极则。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
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
二 结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自秦以后,历代的书法家大都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唐代李阳冰为篆书者楷模。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铉,宋代有张谦仲、喻湍石均为其时的篆书大家。元代有赵孟頫、吾衍、周伯琦、吴叡,各以篆书擅名一时。明代徐霖则饮誉当代。降至清中叶后,王澍、丁敬、钱坫、洪亮吉、孙星衍、莫友芝、杨沂孙,乃至近代罗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脉,皆规模“二李”(李斯、李阳冰)——起笔藏锋敛毫,行笔中锋,收笔多垂露,笔画停匀,讲究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这些篆书名家或师《石鼓》、或参钟鼎籀书,虽然评者誉称其篆书“远接前秦”、“情参钟鼎”,然而,大致工致多于神情——用笔、结字均未能突破前贤的藩篱。
萧退庵老人认为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可谓一语道破了篆书的结字特征。因此,在习篆时,应以方楷一字半为为宜。将篆书写扁写方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这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手上功夫,并且要多从汉碑篆额的篆书上去感悟。同时,在临习书篆时,必须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结字达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这样就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
另外,还要考虑字形的取势。一般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就篆书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再结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注意搭接的装饰意味诸方面,兼工带写,篆书“取势”、“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现出来
作为篆书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代表的篆刻传国玉玺---鸟虫形篆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学习书法就需要工具,除了笔墨纸砚,还需要指导,自学必不可少的就是书了,这涉及到非常多的摹本、拓本,自己注意收集。
篆书推荐碑帖:
大篆:《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石鼓文》。
小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吴昌硕篆书、吴熙载篆书、陆维钊篆书、杨沂孙篆书、邓石如篆书、赵之谦篆书、《仇高驰篆书千字文》。
另外推荐一本小白级别的书,比较适合初级入门:《篆书学与用》, 黄四德,江西美术出版社。
好多资料是网络上找的,非原创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风貌?
春秋战国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铭文(金文)及石鼓文代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其风格或苍劲古朴,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为后世所珍重。盟书、简册,无论是丹书或朱书,其字体又别具风韵。如侯马盟书,刀锋笔痕明显,转折顿挫有力,线条粗细略有变化,入笔出笔形成蚕头,有人称之为 蝌蚪书 ,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玺印文字为后来的印章篆刻艺术提供了最早的典范。
五、春秋战国魏国谋士排名?
一、范雎
在战国四大谋士中范雎的成就可以说流传到至今,他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是当时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是为很有智慧的人,为当时魏国的强大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二、张仪
张仪主要是秦惠文王的谋士,一生中为秦惠文王出谋划策,其中最有名的联和魏国等小国投向秦国,然后从被的方面破坏楚国和赵国的关系,有不错的功绩,但张仪他在个人品德上是有些非议的,所以当秦惠文王去世后,他就被排挤出了秦国。
三、王禅
王禅又被称为是鬼谷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从一生的成就上来看他被誉为是战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他的谋略水平被评价为是高深莫测,不少当时也很厉害的谋士都是他的土地,算得上名盖天下。
六、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充满了众多名人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个时期的历史充满了战争、政治斗争和文化交流,其中一些名人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孔子和鲁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出生在鲁国,为人谦和和善,深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孔子的故事中,有一次他在鲁国被陆贾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没有急于给予回答,而是用极其平淡的语气告诉陆贾:“有癞疮求骨葬,有以治疮者在尔乎?”陆贾一时无语,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各界学习领导力和管理智慧的重要启示。
齐桓公和管仲
在战国时期,齐桓公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君主,他的名声远播于世。齐桓公以善治国著称,他任用了一位聪明才智、深得人心的宰相——管仲。
管仲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帮助齐桓公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齐国的繁荣和发展。他们的故事中,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国家,管仲回答说:“治国如烹小鲜,烹之过久则臭,筷之过久则软。”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治国的关键:及时行动,果断决策。
荀子和魏国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主张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结合,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他的学说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广泛接受。
荀子曾经担任魏国的官职,为魏国主持军事和政治事务。他的故事中,有一次魏国遭遇困境,国王向他寻求帮助。荀子告诉国王:“救饥济困,非有余粮者,不能为也;卖无用之粮以救饥,非存大者,不能为也。”这句话表达了关于如何运用资源的智慧,对于解决困境和振兴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墨子和墨家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工程师。他对工程技术、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墨子的故事中,有一次他帮助了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修建防御工事,使这个国家免受外敌的侵扰。他的智慧和勇气对保护国家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墨子还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倡导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纷争,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结语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名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才华,还蕴含着许多智慧和启示。这些名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孔子的谦逊与睿智、齐桓公与管仲的改革智慧、荀子的政治智慧还是墨子的工程智慧,这些故事都提醒着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思考,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故事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传承这些智慧。通过学习他们的故事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七、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而又充满智慧与智谋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成语典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印记,它们不仅仅是语言的组织形式,更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教益的道德寓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让我们一同领略那段丰富多彩的历史。
1. 鹿死谁手
这个成语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晋国与齐、楚两国为争夺一个重要的地理要地而展开激烈的战争。晋国出动了大军,一时间战况激烈。晋国的将军为了提醒士兵要随时准备作战,特意在鹿死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仪式,号称鹿死谁手。
这场仪式虽然没有确定胜负,但却成为了后来形容双方争夺之间胜负未定、未分胜负的局面,就像原本胜利即将到手,却又在一瞬间转败为胜的情况。
2.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是一个形容困境的成语,它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遭到了众多国家的围攻,四面都有敌人。楚国的君主愤而放弃,四处流亡,遭到围困。流亡时,他在一处茂密的草丛中被人发现,仅用一歌的时间,一时之间楚国的困境被敌人了解。
这个典故就是原本指楚国四面有敌,四面楚歌的境地,后来形容处于四面敌人围攻的困境,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3. 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是一个形容过分敏感、多疑的成语,它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以多疑而闻名于世,在深夜里经过村庄时,看见一个看似蛇的影子,吓得仓皇而逃。后来,他在大白天又看见一个类似的影子,于是他指责村民设计了一个圈套。于是,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就形成了。
杯弓蛇影形容人过分敏感,疑神疑鬼,对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过度猜测,产生了多余的忧虑和疑虑。
4.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一个形容等待机会不自动争取的成语,它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一位农夫在田地里劳作时,突然看到一兔撞死在他的兔窝旁边的树根上。农夫高兴地收获到了这只兔子,并从此对其他耕作不再勤劳,只是守着树根等待下一只兔子自己撞死在那里。
这个典故原本是警示人们不能只依赖幸运,而应该积极主动去争取机会。后来,守株待兔就成为了形容人对机会无所作为,被动等待而不自己争取的状态。
5. 铁杵磨成针
铁杵磨成针是一个形容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的成语,它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在一个荒僻的山村里,有一个姓李的老婆婆每天坚持在杵上一点一点地磨。有人问她为何要磨那么久的杵子,她答道:“我要把这个铁杵磨成针,为了将来能够派上用场。”
这个典故意味着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实现目标。铁杵磨成针就成为了形容人们在困难面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更蕴含着智慧的火花。在我们研习这些成语典故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益,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正如成语所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的长河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并通过成语这一丰富的语言形式传承至今。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正是那段历史的结晶,让我们一起珍惜、学习,将智慧的火花继续传承下去。
八、春秋战国时期故事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典故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事之秋。这段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经历了多个诸侯国争霸的阶段。由于大规模的战争和政治变动,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春秋》和《战国策》
春秋时期,历史上最早出现了编年体史书《春秋》。《春秋》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著作,它以年代顺序纪事,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要事件。虽然《春秋》内容简略,但它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与《春秋》相对应的是《战国策》。《战国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它记录了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策略和政治斗争。《战国策》中记载了许多有关这一时期的故事典故,这些故事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有名的春秋战国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故事,其中一些被后世流传开来并深入人心。
-
孔子会议齐景公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齐景公。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段对话强调了君臣和父子关系的重要性。
-
楚汉相争
楚汉相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激烈的一场战争之一。楚国和汉国之间的斗争持续了多年,最终刘邦率领汉军击败了楚军,最终统一中国。
-
荀子论治国
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荀子》中论述了如何治理一个国家。荀子主张君主要以德治国,同时也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
-
孟子劝君王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孟子》中阐述了人性善恶的观点,并提出了君王应该以仁义为本的治国理念。
春秋战国故事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典故对于后世影响深远。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对中国历史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政治理论,对于后世政治家和君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些理论包括“以德治国”、“仁治”、“法治”等,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和思想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多事之秋。这段时期的故事典故丰富多样,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珍惜这段历史,将其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九、春秋战国时期何国?
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在这一百多个国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而这些国家都想当霸主,便开始连年的战争兼并,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
战国就是这天下大乱,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十、春秋战国时期框架?
春秋时期的框架是周王式微,春秋五霸先后称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吴越争霸,后随着赵魏韩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框架是以战国七雄秦国,韩国,魏国,赵国,燕国,齐国和楚国,合纵连横,称王称霸,宋国,中山国等小国夹缝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