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旅游风景区的知名度

一、如何提高旅游风景区的知名度

旅游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产品质量不可预知、产品易受大环境影响等特点。宣传营销是提高景区知名度、激发人们出游愿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景区应大力开发“注意力经济”,创立品牌营销理念,创新营销机制,实施“整合营销”,注重景区宣传营销的针对性和独特性。

二、如何通过提高游客参与性来进行景区产品的创新

旅游服务质量是一个地方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展现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宣传地方文化、增强景区景点吸引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只有在各个环节全方位的做到高质量水平才能赢得游客的信赖与口碑,要想提高旅游区服务质量主要从“软服务”和“硬服务”着手。软服务是指景区的“供氦垛教艹寄讹犀番篓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硬服务”指的是景区内外的景区基础设施配备,这两样完善了就可以提高旅游区服务质量。

(1)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督察制度。

发挥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宾馆、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经常性的跟踪监督,并将他们的评价作为宾馆、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服务人员评优的重要依据;将新闻媒体曝光与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加大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在城市入口、路口、公交站点、各个景区景点设立醒目的旅游指示牌;优化公交线路,在各主要景区景点之间开通可以直达的公交车;在景区景点内外设立可供游客休息的长椅等设施;把旅游和汉文化的宣传结合起来,增加文艺表演和民俗体验;加强对各个景区景点停车场、卫生设施的管理,不断提高我市旅游服务的硬件水平。

三、旅游景点门票上涨的利弊

国内多个景点门票上调,如敦煌景点首次实行淡旺季价格,由120元上调到160元,新疆千佛洞的价格上涨25元。泰山景区的门票上涨了35元,孔庙等三孔景点联票上涨了近60元,崂山景区门票全线上调20元。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新版“限价令”,票价50元以下的景区一次提价幅度不得超过原价35%,50元至100元涨幅不得超过30%,100元至200元不得超过25%,200元以上不得超过15%。尽管这些涨价景区的票价涨幅大都在限涨范围内,但对消费者来说,还是要多掏钱。

记者日内走访多家旅行社,负责人普遍表示五一前门票上调,对旅行社影响不大。广东国旅国内部总经理高惠英表示,“此次门票上调从总体上来说,对国内线路的团队客人影响不大,线路涨价基本在50元以下,涨幅很微。许多市民来连锁店报名的时候,对门票有疑问的,销售人员都会详细解释,市民也表示理解。不过对于景区频频涨价,怨言也不少。”

对于不少自助游旅客,本来旅行预算已经很紧,每个景区再增加三五十块,实在很吃力。而且加价的都是平日最常规、最热门的景点,也促使一部分自助游旅客,远离常规路线和热门景点,找寻一片更自由、更低价的乐土。

日前,黄山等一批知名景点发布消息称,从6月1日起,提高门票价格(5月4日《新京报》)。此消息一公布,立刻招致一片反对之声,很多市民表示,当前许多景点的价格已经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力。

然而,与此同时,全国假日办发布消息,称全国不少景点出现“爆满”,如故宫日接待游客10万多人,超过最大容量的两倍。如此超负荷的“接客”,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对景点本身也存在使用过度的危险。

假如仅仅站在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客流出现“爆满”的大好形势下,提高票价,不啻为价值规律的基本走向。假如再加上保护景点这样的环保理由,通过涨价来限制客流,从而给景点一点调养生息的时间,更显得涨价有理。

可是反对涨价的理由也同样充分―――和很多国家旅游中的门票花费仅占旅游消费30%相比,我们国家的门票花费比例已经达到旅游消费的70%.也就是说,我国景点的相对价格已然不菲,还要往上涨,不合常理。况且,景点大多是国家的公共资源,既然是公共的,就不能纯粹以谋取利润为目的。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征收合理的旅游资源税。因为,景点是国家资源,你占用了,获利了,就应该对国家有所回报―――向国家纳税。而国家将这部分收益用来提高公共福祉。如此,那些因为这样那样原因没有欣赏到这些景点的人,也通过公共福祉的提高间接获利,体现出公共资源的公益性。事实上,从景点资源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权益,本身就不应局限在旅游参观一个方面。

如果能征收合理的旅游资源税,涨价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合理的作用,并化解其不合理的效果。因为涨价必然可以调控参观人数,杜绝“爆满”的负面问题。同时,景点因为“涨价”而升值,可以使相应的旅游资源税收增加。不仅主管景点的相关部门获利,大家还可以利益共享。